查看原文
其他

纵有锦绣年华,同济人也绝不忘那年乱世如麻!

同济大学校史馆 同济大学 2019-10-30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军举着贪婪的大旗

在中华大地燃起野蛮的硝烟

全国人民众志成城

开始了抵御外辱驱逐暴力的奋起之路

1937年,“八·一三”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已久地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上海制造

含泪倾听落在美丽校园的炮弹声声

忍痛翻开徒留断壁残垣的泛黄影像

让我们共同哀悼同济人心中永远的“吴淞之殇”




1937年7月7日,当二十九军奋起抗敌的枪声传来,师生员工同仇敌忾,通电声援。在项本道、陶亨咸、于诛杲等发起下,同济成立了前敌将士后援会,并将7月14日募捐的百余元款项委托《立报》馆及《大公报》馆汇交前方将士。

从校门后教员宿舍看见大礼堂前炮弹爆炸情况


日军侵占平津之后,又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八·一三”事变发生之前,正值放暑假,留校人员很少。鉴于形势日益紧张,并吸取“一·二八”事变时的教训,在翁之龙校长的部署和秘书长郭德歆、总务长陆振邦的组织安排下,学校将能拆装的仪器设备和图书等分批抢运到上海市区,并借用上海公共租界地丰路(今乌鲁木齐路)121号房屋作为临时校舍。这次搬迁是学校首次从吴淞地区迁出,由于所借用房屋整体狭小,图书、仪器和设备等只能临时堆放着。

8月12日下午,当郭惠申、纪增觉等最后一批人员搬运校产撤离吴淞时,在黄浦江中杀气腾腾的日本军舰已经脱去炮衣准备轰击,大战迫在眉睫。“八·一三”事变后的8月28、29两日,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学校大礼堂、办公室、工学院,理学院,电机馆、解剖馆、生理馆、材料试验室、实习工厂、图书馆、教授住宅及学生宿舍等建筑均遭严重破坏。



惨遭炸毁的吴淞校园



学校被日军轰炸后,激起了舆论的强烈谴责。9月3日,《大公报》就严正指出:“同济大学位置,远在吴淞镇北,在军事上实非重要,即我军方面,亦无利用该校作战之事实,日军如此破坏”,“实不啻对整个世界文化宣战,狰狞面目,暴露日显。”



《新闻报》刊载的《敌军破坏文化机关——吴淞同济大学被毁》



中外各媒体关于同济大学遭到日军轰炸的报道


德国杂志《OstasiatischerBeobachter(NSDAP-Zeitung)》刊载的关于同济大学被轰炸的报道

淞沪抗战爆发后,我校部分师生员工积极参加抢救抗日受伤战士的工作。学校在戈登路(今江宁路)玉佛寺附近的一家民房内建立了红十字会临时重伤员医院,设病床120张,收容了淞沪前线的受伤将士和南京路上被炸伤的市民。医院由翁之龙校长兼任院长,郭秉宽教授任医务长,张静吾、黄榕增、章元瑾、李化民、唐哲等教授和医学院的一批学生踊跃参加救治工作。他们日以继夜,忘我工作,充分体现了同仇敌忾、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当时的在校学生也起到了有益的教育作用。


我校学生无线电研究会以修理无线电为掩护,

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与此同时,医学院应届毕业生陈延华、钱章材等积极募集款项,在沪西大沪花园(现丁香花园)开办了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医院,聘请蒋益生老校医担任院长,先后收治了伤、病将士和难胞三百余名。在宝隆医院实习的医学院高年级同学也积极响应学生救国会的号召,利用课余时间踊跃参加上海红十字会救护队和难民收容所的救护工作;同期,另有25位同学响应中国红十字会首都医院的号召,前往南京参加救护伤兵工作。


抗战爆发后,同济学子在沪西大沪花园(今丁香花园)开办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三救护医院


为恢复日常教学,学校原准备在地丰路搭建一部分临时房屋,并计划于10月14日正式上课。但由于上海战事日益激烈,已无法正常上课,学校决定从上海迁往浙江金华。此后,为延续学脉、保存知识精英,同济人辗转沪、浙、赣、湘、粤、桂、滇、黔、川9省市以及越南,走过了一万一千多公里的办学长征路,写下了“十四载同舟泣,永矢的济时歌”的战时丰碑。


台湾地区校友徐为康手绘的迁校地图


那年乱世如麻
今朝锦绣繁华
不曾悔入华夏
只为一个信仰

我爱你中国


来源:同济大学校史馆


全球第一张!13810个城市!同济团队精准绘制最完整的世界城市地图

书虫福利来啦!同济一大波书展活动向你袭来~

同舟共济!最强台风来袭,给你的守护24小时在线!

拾忆!你忘了全世界,而这群同济人却没有忘记你!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